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首页>新技术鉴定

我国核电设备走出去要练好内功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随着福清6号机组,防城港二期,山东石岛湾CAP1400示范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日趋成熟,国内核电设备企业中国一重、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不仅迎来了国内市场的大量订单,其三代核电技术和装备已经开始大踏步走出国门,我国核电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名片”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而享誉全球。继去年5月7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顺利开工后,同样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福清6号、防城港二期也将于近期开工。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功落地巴基斯坦、英国、阿根廷等国家,将一张张带有“中国制造”的国家名片输送到世界各地。
       “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其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政府推进核电技术走出国门的战略目标。
       一、国产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突破
       目前,国内配套产业和资源已具备支撑每年在国际国内市场新开工建设10~12台核电机组的综合能力。“华龙一号”、CAP1400这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产化率都达到了85%。在国家“重大专项”推动下,国内设备制造商突破了钢制安全壳、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大锻件等关键设备和材料设计制造难题。
       “东方电气承担了国内首个‘华龙一号’示范项目暨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项目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蒸汽发生器的制造任务。汽轮发电机组采用了东方电气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高,技术先进可靠。”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核电事业部总经理王宏表示。
       通过10年的发展,东方电气经历了单一产品、单个项目供货到多品种、批量化供货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电气建立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核电管理体系,培育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核电设备成套供货的能力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建立了满足国家和行业要求的核电质保体系,推广了核安全文化理念,培养了一支技术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
       二、“走出去”需提高综合竞争力
       已经开工建设的巴基斯坦“华龙一号”机组即K2、K3项目,上海电气为该项目提供了核岛关键设备——堆内构件及常规岛关键设备——汽轮发电机组。其中汽轮机将使用上海电气开发的1710毫米长叶片及焊接转子。1710毫米长叶片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大型半速饱和蒸汽汽轮机、大型半速汽轮发电机等设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课题”,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电汽轮机长叶片。
       尽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三代核电堆型技术已在国际上取得广泛认可,比如美国的AP1000和法国的EPR,因此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也面临着许多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有专家建议,在未来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制造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国际合作与开发能力。面对国际市场,往往会存在当地环境不熟悉、金融、货币政策不明晰的问题,这都需要制造集团提升自身国际合作和开发的能力。
       二是管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全球市场需要资质,国外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对设备供应商审查严格,包括工程总包方、业主方、监管部门都要层层审查,这与之前做国内项目有着很大的不同,制造企业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管控方面有更大的提升。
       三是提升核电技术装备的集成供货能力。从韩国斗山重工成功进入美国市场的例子可以看出,核电设备配套供应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设备制造和配套服务成本低,可充分利用此优势参与核电相关设备配套供应。
       三、向“设备集成+技术服务”产业模式转变
       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完全满足三代核电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完整的核电装备产业链,世界先进的装备制造水平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所提供的政策机遇,这些都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强大助力,我国第三代核电出口在世界范围内“多点开花”。
       核电“走出去”将为中国核电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据测算,每出口一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考虑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单台机组全寿期直接带动经济约1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不仅拥有了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仪控设备完整产业链,并且从以设备为主不断向供货的上下游延伸,逐步建立产品性能试验和电站运行和退役服务等业务。同时,利用与国内设计院良好的合作关系,培育设计、设备和服务集成创新能力,从单纯设备销售向“设备集成+技术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除此之外,响应“中国制造2025”规划要求,设备企业也在探索核电设备制造向智能化制造转化升级,通过搭建数字化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核电产品从传统的离散型制造向数字化高端装备制造的生产模式转变。